世博志愿者通讯四:志愿者日志(5.1~5.2)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0-05-05 浏览次数:0

By方砚吴洁范轶伦陈楚君李抒忆山群苏伟麟王冕

5月1方砚

今天是正式运营的第一天,总的来说还是蛮开心的。经历了5场试运营的“锤炼”,如今的“小白菜”们应该说是游刃有余、应对自如了。

今天的第一个惊喜就是早餐了。两位车长可是帮了“小白菜”们一个大忙,少了一份行色匆匆,多了一份神采奕奕,大家安心的坐在专车上享用早餐的同时,内心充满了感激。可以说两位车长首先为大家做好了志愿服务,他们用自己的辛苦换来了大多数志愿者的方便,真的是发自内心谢谢他们!

今天的第二个惊喜是游客们的热情有礼。开园第一天,“白菜”们的热情度与积极性绝对是没的说的。在城市生命馆入口处,我的任务就是引导游客们沿着指定路线进入场馆,以免误入VIP区域。虽然任务简单,但是想到大家将在我的引领下开始一段奇妙的城市生命之旅,心里还是蛮激动的。为了让进来参观的游客都能够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自然而然的,志愿者标志性的微笑就挂在了脸上:“欢迎来到城市生命馆!前方有缓坡请注意安全。”一抹温暖的微笑、一个引导的手势、一次真诚的欢迎,无数次这样的重复,不求什么,但愿让游客们在这段生命旅程的开始就拥有一份好心情,令我惊讶的是,不少游客给予我热情而友善的回应:或是一个手势,或是一个颔首微笑,或是一声“谢谢!”“Thank

you!”虽微不足道,但是倍感温暖,那是一份对于我们志愿工作的认可与尊重。互动式的沟通之中如果多一份体谅、理解与尊重,将更好的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

今天的第三个惊喜是小组合作的默契配合。试运行期间由于对岗位职责和轮班制度的不明晰,大家在志愿服务每天的后半段都感觉较为疲惫,状态不是很好。今天,面对三人三岗、无人轮班的老情况,我们小组三人在与片区主管充分沟通、协商、分析的情况下,采取岗位合并、三人不同岗位间轮换的方式,在任务较重岗位与相对任务较轻岗位之间平衡,以站不同岗代替休息,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巧妙地做一棵轻松快乐的“白菜”,团队合作、相互体谅的精神真的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的正式上岗过程中,当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如何更好的劝导部分游客不要折回到入口处,如何更快的及时的制止部分游客翻越围栏拍照,如何更加精炼的介绍城市生命馆内涵与看点……这些都是我们在今后的志愿服务中要多多做做功课的地方。

“小白菜”的一天作息时间表快要进入最后一项了。不容否认的是,做一棵负责任的“小白菜”是辛苦的,但是这其中的收获、感悟、快乐,相信也只有真正细心去体味的“小白菜”们才能够心领神会。明天,继续,加油!

5月1吴洁

您的参与 我们的服务

公众参与馆偏居主题馆的一隅,每日人来人往无数,其设立的目的即是让大家参与到活动中来,觅得城市生活中的一丝趣味。而我每日的服务地亦在这里。

清晨推开大门,迎面而来的是音乐声和布满一张张精彩瞬间的照片的大屏幕,馆内常常是空无一人,这种空荡荡的感觉带给我们的往往是对每日工作开始的一丝缓冲,在缓冲的时间中,我们评点着心中的最佳世博照片,和工作人员一起讨论着虽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的热闹场馆,或选择一个安静的角落,席地而坐,分享昨天的工作心得,或什么话都不说,只是静静地坐着,为开馆后的热闹做个铺垫。

安静的气氛很快就被人流入场的声音打破了。公众参与,即是帮助公众参与到日常活动中来,所以志愿者就承担着引导、辅助的任务,帮助公众上传照片、回答问题、使用仪器、汇出未来生活等等,常常不能休息,全勤的工作一天。

从安静到热闹有时甚至有点喧哗,每天的场景就像在看一场无声到有声的电影,回想一天的工作,这种由慢转快的步伐也让人觉得为生活平添了些回味,每个人心中都有了些日后可以回味的故事,倒也是一种乐趣。

您的点头 我们的微笑

点头摇头之间,世博知识也点滴树立在每个参与者的心中。这是我所服务的岗位——博知苑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参与者要通过点头摇头来回答相关的世博会问题。

您的点头,常换来的是我们的微笑,有时,回答问题时常常能引来众多游客的围观,为其一个点头一个摇头也在揪心,生怕答错题目,这或许就是公众参与的真谛所在吧,世博会,是普通老百姓的盛会。

我们苦在其中,众人乐在其中,其义自现矣。

5月1范轶伦

随着一缕温暖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床头,崭新的生活就此拉开帷幕。一番梳洗之后,我披上白菜服,与室友一同踏上了世博志愿者的旅途。

属于自己的第一个任务,是替16号车的同学们去本食拿早饭。由于前两天拜国定路上的一滩油污所赐,本人的自行车在过弯时完全失去抓地力,华丽丽的磨烂一条牛仔裤,顺便也给自己添上了两道伤口。由于一道伤口尴尬的位于膝盖处,以至于没当弯曲的时候都疼痛不已,所以早上只能委托室友杜昱同学载我前往。好在我不到120斤的体重,作为一个男生而言已经不算非常难为他了,在此也要向他表示感谢。

早上六点五十分,我们的队伍驶出复旦,浩浩荡荡前往世博园区。七点半左右,我们抵达了早已非常熟悉的主题馆。早会之后,大家也就都纷纷上岗了。我的岗位相对轻松,在地下的VIP通道内担当人体路牌,引领贵宾们前往展馆。而中午就餐的小波折当然身处贵宾区收获也不小,近距离见到宋楚瑜以及穿球鞋和运动裤前来的密克罗尼西亚总统等人。

一天时间匆匆飞逝,一天的工作也落下了帷幕。虽然简单机械,但相比那些在烈日下忙碌的伙伴们,也实在感到于心有愧啊。所以也希望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支援前线。流水账一路报来,暂且搁笔与此,一边期待之后15天的精彩,一边珍惜尚未成为回忆的今天。

5月2陈楚君

从试运营到正式运营第二天,作为一名志愿者,每天的生活似乎都很雷同,却又各不相同。我的岗位是城市人管里的学习展区,每天重复着“欢迎来到学习展区,这里的书都是模型,请大家不要触摸,谢谢!”,看着观众从开始对这些书是不是真书的疑惑,到知道这些书都是模型时的恍然大悟,再到还是想摸一摸看看模型的构造的追根究底,我真心觉得这些充满好奇心的观众都好可爱。在早晨还没有开园的时候,坐在学习展区里,抬头看着这些如山如海的书籍,有时也会叩问自己:这些书你都读过几本?人是渺小的,特别是在当我发现我已被淹没在书海中时。

可是即使我渺小得如一滴水,我也会想为壮大海洋贡献力量。许多人不敢穿着志愿者服行走在主题馆外,因为怕被游客拦下来。可是我却乐此不疲,因为一旦我能为游客解决问题,我很快乐!他们的一句谢谢、一个笑容,都会让我觉得很温暖、很值得。人总是需要一些温暖的吧,哪怕是一点点自以为是的纪念。等到两周的志愿者服务成为过去,可以留在脑海作为纪念的,也许就是这几声“谢谢”,这几个笑脸了吧。

其实两周的服务时间,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让它值得怀念,我们必须留下美好的足迹,有自己的,有彼此的。最后我想对与我们一起工作的志愿者们,领导老师们说:如果在茫茫人海中,我们都能从相遇都相识,这不能算是缘份么?愿岁月过去时,我们都能记得,记得我们一起度过的短短岁月。

5月2李抒忆

今天是世博会正式开幕的第二天,但是于我们,却早在一个月前已经投入了志愿服务。经历了多次试运行和正式运营,我感觉志愿者最需具备的素质就是耐性。许多服务岗位其实非常枯燥,每天都重复着同一句话,操作着同样的动作,就连场馆里的音乐也是天天一个样。但是当我们面对每一位游客的时候,那句或许已经说了一千遍的话、做了一千遍的动作,我们都要当成是第一次——饱含热情和微笑。

我所在的公众参与馆,是世博会历史上首次开通的与公众进行互动的场馆,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志愿者承担着比其他场馆更频繁的公众接触和引导任务。鉴于参与形式和器材的多样性,我们的每个岗位都必须时时有人把守,以便向游客说明和展示参与活动的理念和操作流程,并且多数情况下需要手把手地演示,所以我们常常笑称自己是运动量最大的志愿者。

我今天的岗位职责是盖场馆纪念章,说实话,手掌着主题馆内最大的纪念章挺有成就感,但正因为印章过大,制作稍劣,所以每盖一次都得花上全身的力气,一天下来手臂竟青痉毕露。不过,用心盖好每一个章,让每个参与其中的游客都有念而归,帮助他们留下世博的美好印记,这是我的荣幸。

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我是志愿者中的一员,人们说,他们从年轻志愿者身上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上海世博会的时候,我依旧是志愿者中的一员,同样,当世博会结束的时候,我希望我们还能以自己的微笑和行动给世界一份感动。

5月2山群

5月2日,上海世博会正式运行的第二天。我被安排到新的岗位——为游客敲公众参与馆的纪念章。敲章,看似是很机械、很简单的一种工作,但是在真正体验过敲一整天章后,才知道其中有多少考验。

首先,要把章敲好,其实是一种考验。公众参与馆的纪念章很大,而且章面不平,略有弧度。于是,除非用很大的力气,不然敲出的章就是缺失了一块儿。在摸索了一段时间后,我才掌握了敲章的技巧,能够用适当的力气,敲出形状完整、深浅适中的章。

其次,要持续不断地重复敲章动作,对手臂的力量是一种考验。有的游客在馆内领取了一沓宣传纸,然后堆在你面前让你挨个敲。有的游客一人就有几十本世博护照,让你一本一本敲。有的游客还给你各种挑战,诸如往手臂上敲,往帽子上敲,往衣服上敲。于是,当我现在在敲打键盘的时候,猛然发现,手是很酸的。

最后,在不停敲章时,还得同时回答各种问题,赠送小礼品,是对协调能力的一种考验。当真正面临游客的高峰期,会有很多游客将你在桌子后团团围住,里面一层的纷纷把自己的护照和地图伸向你;外面一层的向你递来礼品的兑换券;第三层向你探过头来问对面的许愿树如何参与。面对这种压力很大的场面,首先要保持淡定,然后,手不停,盖章加拿礼品;脑不停,想好如何回答各种问题;嘴不停,回答的同时还要维持秩序,多说“请稍等”。

5月2苏伟麟

近来在看几本书:汉娜‧阿伦特的《论革命》、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以及也是阿伦特的《人的境况》;前两本是上专业课的要求,最后一本是闲书,这几本书我都没有看完,都看了一部分,现在正希望在当志愿者的各种休息和空闲时间里看完它们。这几本书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批评力很强。特别是我近来在看的《人的境况》,真的让我很震憾,阿伦特实在让我很惊讶,这位女性思想家很善于对很多概念作历史分析:它们在不同时间的意思,它们如何演变成现今的一种传统,然后就对这种传统作激烈的批判。在她眼中,马克思也是批判的对象之一。不管她批判的对不对,但我觉得这种批判精神真的让人很鼓舞,我认为这种批判精神其实是人类进步最重要的动力──不管是不是要把这种批判理论付诸实践。

她在书中提到了古希腊的城邦生活,就是城邦,让我想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句话,的确现代人是住在城市里的,但古代城邦生活的核心形式已不复存在──这是伴随着真真正正的政治生活在人类生活中的越来越被边缘化是有关的。究竟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这是本届世博会的主题,而这一点阿伦特似乎在批判的字里行间给了一些线索。

我是主题馆中城市地球馆的志愿者,首先说说“主题馆是什么?它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我相信只要是有做过主题馆的志愿者,都必然会被问到这个问题,我在室外工作这个问题更是可以进十大问题里面,我觉得可能是宣传的问题导致这样的不理解。主题馆当然是反映这一届世博会的主题的地方,它是说明这一届世博会为什么要举办,举办方(上海)究竟要表达什么信息,而且主题馆的主题是所有国家馆内部主题之上的大主题,因为主题馆就是告诉你:“为什么这一届世博会要召集这么多国家来参展?”,所有国家馆都是围绕这个主题然后各自诠释然后自我发挥的。其实我建议每个游客,在去看国家馆之前,都必须看一看主题馆,不一定亲身来步行看,绝对可以在网上世博会上了解一下,否则所有游客在本末倒置的情况之下就先去参观国家馆,必定是囫囵吞枣。而且我发现主题馆往往人烟稀少,而国家馆常常爆满大排长队,有人说因为除了中国国家馆以外的国家馆都是临时馆,以后可能没有机会看,而主题馆是永久建筑;但是如果真的要了解这一届世博会,这种次序上的倒置是不正确的,正如我最早看到的一篇游世博攻略,上面很老实地说明了主题馆是不用很认真地看,因为它的内容本来就不是需要详细了解的,但是这篇攻略却毫无争议地把参观主题馆放在游客参观所有其他馆前的第一步。主题馆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你会发现里面讲的内容都是粗枝大叶的,比较粗糙简单,这是有原因的:因为细节性、实践性的东西都需要且必须由各个参展国家和地区自己去发挥和演译。

回来看看阿伦特的批判,阿伦特最欣赏的──程度比亚里士多德更甚──真正的政治生活,在主题馆中有哪些地方有体现呢?我虽然没有时间和机会去主题馆内几个分馆游览一遍,这里尝试来想象一下:城市地球馆自然是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归属于人的生物属性;城市人馆,家庭,传统的社会领域;城市生命馆里,讲城市交通和城市管道应该属于经济生产──生物属性,但城市生命馆的最后一个部分是现代都市的生活,这里应该会包含到政治生活,但似乎不多见;城市未来馆,都是偏向于科技发展──生物属性,应该很少有提到人文发展;城市足迹馆,以历史的角度看城市,我猜想应该是最有机会提到城邦生活的了。阿伦特觉得人必须是活在行动之中,活在“人们”之中才有意义,因此古希腊的城邦生活,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型政治生活是她所羡慕的,是真正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条件。人是有条件的活着,城市同样是有条件的存在。

大家做志愿者时有否留意到,上海人来参观,一般不会不守秩序,但他们的脾气一般比较差,脸色不好,容易动不动骂志愿者和抱怨,这绝不是他们原本的面目。我觉得可能是因为世博会的举行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了相当大的骚扰,以至他们对世博会的期望值就远高于其他地方的人,因此有时他们看到一些缺陷的时候,容易表现出“恨铁不成钢”或者是“不值得这样花钱花时间花心机”式的抱怨。这正好是说明了世博会的整个举办和筹划,上海人的主动参与度是很低的,要么就是不参与,要么就是“被参与”。有人或者会说,如果扩大自主参与度,这种项目在当今中国就办不成了,我觉得的确是这样,但这涉及到两个问题:“中国人准备好了么?上海人准备好了么?”这时我们就必须看看办这种大型活动,像奥运会这种的必要性。回想一下格尔兹的《巴厘剧场国家》,其实这种大型项目就是一种宣示,国家的统治者利用一次又一次的庆典来宣示自己的实力和统治地位──合法性。我并不反对举办大型活动,因为准备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节点,如果不尝试去做,永远都做不成功,中国崛起也永远是个梦。但我觉得即使在做庆典宣示的同时,我觉得批判意识还是需要时刻记住的,我不喜欢永远都把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和其他国家比较实力然后表现出很乐观的那种人,因为他们没有批判,他们乐于看到国家作为一个庆典机器一直集中人民的财富和精力一直作无了期的宣示。

阿伦特虽然批判政治和私人领域的经济生产的混合,但是这也是阿伦特的功劳──她指出了我们正处于这个混合的时代,而且她所说的国家是行政机器的意思,不是真正的政治。就我们这个时代而言,行政机器捆绑了人的个人领域的生物属性,人的生物属性──生存的需要离不开行政机器,如果行政机器只会做政治性的宣示而忽略了这种捆绑的现实境况,那么人的生存需要不能被满足,还谈政治呢?或者悖论也在于此:如果行政机器透过这种捆绑满足了人的生存需要,真正的政治生活也不会出现。

我觉得城市地球馆的批判意识很强,在危机之道里有很多个钟摆,提醒我们时间无多,在解决之道里的“地球千疮百孔”的艺术背景,在“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区域里放的城市发展和破败的短片,都是在提醒我们城市的确不是“总是”让生活更美好的。阿伦特告诉我们原因之一:现代劳动的经济生产,物质条件已经远远超出于我们的生存需要,它侵蚀了我们的其他领域的需要(绑架了政治生活,使它成为行政机器),它影响了人和地球家园的关系,它还会像马尔库塞说的那样“需要”本身自我创造人对它的依赖。

世博会我认为是值得去参观的,十分值得,当然每个人都不喜欢混乱,无止境的等待和安排失当,但我相信这些能够有能力改善。但大家需要有耐性,即时的情绪上的发泄和抱怨是可以接受的反应,我也会常常有抱怨的情绪,但过后自己必须要反思和衡量一下,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别人的日志会说感人的事,我也有碰到让我感动的事。有一天某位中年女士在看完城市地球馆里的最大看点──“蓝色星球”后,很感慨地自言自语了一句:“谁都不能破坏我们的地球!”这句话被我偶然听到,我觉得如果每个人都有这种意识,能够领悟到这届世博会的主题,这是真的是一件“值了”的事。

最后,作为一个事务性的提意见──我希望志愿者们每天中午能正常地吃一顿饭(至今从未有过这种体验),真的,这个要求很简单,求求世博局安排,谢谢国家。

5月2王冕

作为一名馆内秩序引导志愿者,和其他馆外的问讯、秩序引导者的辛苦相比,我的志愿生活总体而言是平静祥和的,我也曾以为,除了修炼内功,保持微笑服务、礼貌用语、优雅毡子、保持环境整洁之外,不会有太多的要求了,但现实总是很合理地给那些略要抛弃自己要求的人一个馅饼,让她用火煨着,慢慢烤,但是不能太熟,又不能太生,然后突然之间,猛火攻之,看你如何调整火候,煎至外脆里嫩,鲜润爽滑,方见功力深厚…….

09:54

a.m.迎面扑来三个人影,两个青年人搀扶着老人向我这里移动:

“哪里有最近的出口?快点,快点呀”

“您好,您是要……”(没有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她油漆过敏,不能在这里呆下去,快点呀”

既然油漆过敏,必须想法转移到室外啊,做了这么多天志愿者,也算熟悉这人馆序厅,此处最近的疏散口也无法速达室外,我想打电话问问展馆老师,那名女子火了,举起手像是要打我:“打什么,你个志愿者都在做什么,怎么紧急通道也没有”,看到老太太捂着鼻子不敢大呼气,我已然没有太多时间询问或解释,赶紧让她从出口原路返回吧——

“请跟我来”,我迅速跑到前面,奋臂拨开人群,开辟一条道路,将他们领至室外,一面缓解情绪(过多焦虑会加重过敏反应,缓解焦躁能够减轻症状):“阿姨,马上就到了,这里的油漆味明显减弱了”。

09:57到门口时,病人脸色已然不那么慌张,所幸带了药,我不敢离开,再询问状况,根据需要赶忙去服务台领来水。我自己是过敏体质,曾经在没有验明的情况下注射青霉素,差点死亡,也有过酒精过敏,鸽粪过敏,我想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是气味,而非过敏原的直接注入,可能心理上的反应大于生理,。但做这种判断的时候,我是冒了险的,事后我与展馆老师进行沟通,她说我的做法没有问题,只是我还是觉得很险,似乎整个这“黑色三分钟”的危机管理上还是缺乏点什么,另外一方面,如果这时候有个更快的通道,可能会好很多,更重要的是,如果油漆味没有那么重,可能不太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吧。都说我们上海世博重视场馆的建设,但是场馆的建设和运营方面还是有诸多问题,人性化理念似乎还可以再完善一些。像主题馆这样充分代表东道主理念和水平的展馆,起码应该使用足够健康的油漆,并且在规定开展时间之前进行过完善的吸收排解工作,不然,对工作人员、游客、志愿者,都是一种摧残……

此文非抱怨文,几日工作下来,看到了很多问题和状况,自己作为志愿者的稚嫩、展馆设计运营方面的缺陷,值此记录,以求进步…..

XML 地图